禅宗与景教 (劫火洞然)
<幻灯片:劫火洞然>
这次我们一起参《碧岩录》第二十九则『大隋劫火洞然』的公案与耶稣的末日预言以及反犹太主义的渊源。
。
劫火洞然
从前,有一位学僧问大隋山法真禅师(834-915)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这个学僧是基于印度宇宙学说来提问的。古代印度人想在世界末日,一切都由劫火烧毁,就是大千世界都由灼热的大火烧毁。那么,他问,『这个』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的面目』,基于基督教的用语来说,『真理之灵』或『圣灵』也消灭吗?
顺便在这里提到些大隋禅师的来历,他是从唐朝末期到五代四国时期,做全国行脚参见六十余大善知识,包括沩山灵佑禅师(771-853),最后拿到百丈怀海禅师门下的长庆大安禅师的印可,并在四川省大隋开山的。
四劫
根据印度宇宙学说,各由一千个小世界组成的三千个大世界构成的这个宇宙注定通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的四个阶段,最后,一切都由劫火烧毁。
那个学僧,虽然提起古代印度的宇宙观像挥刀下劈的气势问「禅宗的根本宗旨『本来的面目』也怀不怀?」不过,大隋禅师则枯燥无味地只说一句「怀。」
学僧就问「恁么则随他去也。」意思就是「那么,禅宗的宗旨『本来的面目』也跟随大千世界一起去吗?」
大隋禅师回答说,「你说的对,随他去。」
修山主禅师的答处
画蛇添足的话,在北宋时代(960-1127),也有别的学僧向丹霞子淳禅师(1064-1117)的法嗣隋州修山主禅师提起一样的话题来问时,修山主禅师却回答「不怀。」学僧马上问「为什么,不怀。」修山主禅师则答复说,「因为与大千世界一样,所以不怀。」基于一般的观念来说,修山主禅师的这个答复似乎有矛盾。无论如何,大隋禅师说「这个因为与大千世界一样,所以怀。」修山主禅师说「这个因为与大千世界一样,所以不怀。」
投子禅师的开示
那个学僧由于不满足大隋禅师的回答,千里迢迢到河南省舒州桐城的投子山参见翠微无学禅师法嗣投子大同禅师(805-914)。投子禅师问学僧「从哪里来?」学僧回答「从西蜀的大隋山来。」投子禅师再问「大隋禅师跟你讲什么话?」所以学僧从头到尾透露在大隋禅师室内商量的详细。那么投子禅师焚香礼拜说「在西蜀出现肉身的释迦牟尼佛。你马上回到那里去礼拜他。」所以学僧匆匆回到西蜀,但是那时大隋禅师已经去世了。所以这个学僧非常失望和沮丧。
雪竇重显禅师的评语
碧岩录的评论家雪竇重显禅师(980-1052)说,虽然提起世界末的劫火来问禅宗的宗旨,却在怀和不怀的两关之间凝滞,并被随他去的一句摆动,从而被注定往还万里的学僧是可怜。但是他的以下偈颂似乎也评 论禅僧一般;
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
可怜一句随他语,万里区区独往还。
耶稣的末日预言
耶稣正要离开大殿院子的时候,有个门徒对他说「老师,您瞧,这用巨石砌成的大殿多壮观啊!」耶稣说「你们看见这些宏伟的建筑物了吧?可是它们都会被毁掉。每块石头都将被丢到平地,就连两块垒在一起的石头也不会有。」耶稣在大殿院对面的橄榄山上坐下来,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得烈私下问他说「请您告诉我们这一切什么时候会发生?到时候会有什么先兆吗?」耶稣对他们说; (马可 13:1-5)
我的话绝不会消逝
因为那些日子里的灾难,是上帝创世以来不曾有过的,以后也不会再有。(马可13:19)....天地将会消逝,但我的话绝不会消逝的。谁也不会知道那一天、那一时刻什么时候到来,甚至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人子也不知道,只有父知道。(马可13:31-32)
但以理预言
马可福音 13:14 中写道:「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不当站的地方。(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这被认为是对犹太战争爆发的预言,让人想起但以理书 9:27 中的经文:「那行毁坏可憎的如飞而来,并且有忿怒倾在那行毁坏的身上,直到所定的结局。」
罗马帝国镇压了犹太行省的三次起义后(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公元66-73年;第二次犹太罗马战争,公元115-117年;第三次犹太罗马战争,公元132-135年),将耶路撒冷改名为巴勒斯坦,禁止割礼,禁止犹太人进入该城,导致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分离
通过施洗约翰在伯大尼的见证而耶稣在宗教界的首次亮相,效仿光明节传统的逾越节洁净圣殿,以及耶稣被钉十字架一个半月后耶路撒冷教会的建立,显然在这些背后,都大祭司家族和犹太公会有着密接联系。然而,第一次犹太战争后,公会(Sanhedrin)成员和犹太长老拉比·迦玛列(Rabbi Gamaliel)将福音书从圣经中排除,宣布耶稣的教为异端,并与耶路撒冷教会分手,犹太人与早期基督教会的关系迅速恶化。
福音书的反犹太主义
这一时期编纂的《福音书》含有对犹太人和犹太信徒怀有敌意的内容,这并不奇怪。
被驱逐出犹太和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但有意思的是,西迁的犹太人保持了自身的民族和宗教认同,而东迁的犹太人却很好地融入了中国、东南亚和日本的风俗文化。
蔑视的教学
法国犹太历史学家朱尔斯·艾萨克(Jules Isaac:1877–1963)在犹太人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失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追溯基督教的早期历史,试图发现反犹太主义的根源。艾萨克表示在早期基督教的文献里有将耶稣的死亡都归咎于犹太人的倾向,并将犹太教视为神与人之间失败的关系。他称之为『蔑视的教学』。
保罗注目旧约中的神与人之间失败的关系,并在他的书信中介绍了『为了弥补这种失败的关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成为所有福音书的主题。然而,根据《使徒行传》的描述,这种信仰似乎在如司提凡那样的希腊习俗信徒中早已(也许从耶稣诞生之前)培养下来的。不过,没有保罗,它不会被结实。
犹太战争发生后,由于原始教会的信徒在罗马军队围攻耶路撒冷之前逃出城外,所以为叛徒被犹太社区抵制。因此,原始教会和犹太教的蜜月到此结束了。这也似乎助长在犹太战争后陆续完成的福音书里把耶稣的死亡都归咎于犹太人的倾向。
另一方面,外邦人教会中的希腊习俗人(非割礼信徒)与希伯来习俗人(割礼信徒)之间的冲突在保罗的逝世和耶路撒冷教会的消失后仍然继续下去。罗马天主教会后来选择不是小雅各也不是保罗,却是彼得列为第一位教皇的缘故也可能在这里。
流浪的犹太人亚哈随鲁
在前往叫各各他(Golgotha:墓地)的地方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侯,耶稣疲惫不堪地停在一个名为亚哈随鲁(Ahasverus)的犹太鞋匠的门口,向他问了一杯水。但,鞋店的主人亚哈随鲁疯狂地说「滚出去魔鬼。」耶稣把两眼紧盯着亚哈随鲁的面孔一会儿,就回答说「我会去,但你必须永远不休地彷徨世界,直到在最后审判时我回来。」据说,直到甚至在一千几百年之后的18世纪还在欧洲各地被看见从祖国流亡的亚哈随鲁。
根据于1968年由荒井秀直先生(1933-)发表并收录在『庆应义塾大学情报资源』的一篇论文,在犹太人于11世纪初被十字军迫害的背景下,从13世纪初以来欧洲各地出现以『流浪的犹太人』作为题材的类似寓话。一个德国教会于1602年发行一本名为『犹太人,名叫亚哈随鲁』的小册子之后,『流浪的亚哈随鲁』的故事似乎不仅在德国,也在全世界传播。这个故事的特点是缺乏作为基督教的基本理念的『救济』,据该论文。
拉比代表团向教皇提呈对Nostra Aetate的回应
犹太教的拉比代表团在2017年8月31日访问梵蒂冈,并向教皇弗朗西斯提呈犹太教徒对罗马天主教会于1965年发表的『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Nostra Aetate)』的回答文。『以色列首席拉比』和『欧洲拉比联合会』以及『美国拉比理事会』签署的这命名为『耶路撒冷和罗马之间:Nostra Aetate50周年的思考』的总共9页的回答文是为了记念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颁布《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50周年而被写的。这个宣言尤其推翻了将耶稣的死亡都归咎于犹太人的定说,不过需要两年才写完。
蔑视的教学和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根据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法律·伦理·圣经教授乔纳森·亨利·萨克斯(Jonathan Henry Sacks)先生--他在1991-2013年之间担任过英联邦联合希伯来圣公会(United Hebrew Congregations of the Commonwealth)首席拉比--由于『Nostra Aetate』改变了两个信仰之间的关系,所以尽管犹太教徒和天主教徒经历了十几个世纪的反目和敌对,今天,双方当做不是敌人,而是像珍惜和尊重的朋友可以交待。该宣言的发表是两位杰出人会晤的结果。一位是法国犹太历史学家朱尔斯·艾萨克,他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但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失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另一位是教皇约翰23世,他在战争期间挽救数以千计犹太人生命的一个勇气的人。
艾萨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追溯基督教会的早期历史,试图发现反犹太主义的根源。艾萨克表示在早期基督教的文本里有将耶稣的死亡都归咎于犹太人的倾向,并将犹太教视为神与人之间失败的关系。他称之为『蔑视的教学』。
教皇约翰23世读了艾萨克的著作后,于1960年见面他,并决定重新审视教会对其他信仰的态度,特别是犹太教。教皇约翰23世于1962年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65)。于是开始了引导Nostra Aetate宣言的过程,不过教皇约翰23世在1963年去世,所以他没有看到完成。
基督教与犹太教对话的经过
根据日本二十六殉教烈士教会(大阪大司教区天主教关目教会)主任司祭和田干男先生写的『基督教与犹太教对话的经过:从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到20世纪末』,Nostra Aetate宣言的发表借重以下三位知名人士的努力很多。一位是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教皇约翰23世,另一位是总括并闭幕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教皇保罗6世以及准备Nostra Aetate第4章犹太教条款的奥古斯丁·贝亚枢机主教(Cardinal Augustin Bea)。
天主教会与犹太教之间的对话努力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结束后仍然继续下去,尤其,由于来自波兰亲身经验过纳粹恐怖政治的教皇约翰·保罗2世的出现,得到进一步推动。梵蒂冈的『与犹太人宗教关系教廷委员会(Holy See's Commission For Religious Relations With the Jews)』于1998年3月16日在教皇约翰·保罗2世的的批准下,召开记者会并发表一篇命名为『我们记住:对浩劫(犹太屠杀)反思(We Remenber : A Reflection on the SHOAH)』的文件。这被称为《浩劫(Shoah)文件》。约翰·保罗2世于2000年3月12日还主持公开赦免弥撒并在其集会上承认了过去由教会犯下的罪,尤其对犹太教的罪行,而全面道歉。
萨克斯教授的提言
萨克斯教授说,「有宗教动机的暴力在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亚洲造成混乱和破坏的今天,『Nostra Aetate』的主旨更重要了。基督徒受苦 穆斯林和犹太人也是如此。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新的和更广泛的Nostra Aetate,从而将所有伟大的信仰聚集在相互尊重和责任的立约中。所有宗教的领导人应该都公开宣称今天以信仰为名所做的很多事实际上是亵渎信仰,违反了最神圣的原则。
即使大屠杀犹太人带来Nostra Aetate,我们不要再等待另外一场危害人类和上帝的罪行来觉醒。因为虽然我们是不同的,我们却都是照着神的形象被创造的(创世1:26)。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尊重全人类从而尊敬祂。」
【参照】
《碧岩录》第二十九则赵州至道无难
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隋云:”坏。“
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
隋云:”随他去。“
衲僧
穿衲衣的人,尤其意味着禅僧。
很早以前,释迦牟尼离开宫殿后,在墓地拾拢遗弃的包尸体的布片,并把它们缝在一起后为了杀菌浸泡在藏红花里,然后把它作为他一生的衣物。因此按照这个传说,佛教僧直到现在一直把碎布片缝在一起后,浸在藏红花里,然后穿它作为法衣。这些受戒僧尼的法衣基于藏红花染料的梵文发音,也被称为袈裟。
- 禅宗与景教≪使徒行传(保罗)≫与现成公案[3]劫火洞然-
在这里购买
“圣灵的施洗”是什么概念?
根据约翰福音的辩证法,
【正题】“一个人可以通过接受人子的见证而被施洗以圣灵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约翰5:24)
【反题】不过,“地上的人,不会接受从天上来的人的见证。”(约翰 3:32)
那么,一个人怎么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呢?
【合题】“如果你要接受以圣灵受洗,就回到太初与神同在的话语中(约翰1:1),从而见证神是真实的(约翰3:33),那就够了。”
法眼禅师通过回答,“你就是慧超”而把在慧超里面活生生的面目摆在他的眼前。
在这里购买
在这里购买
○一个世界:
SEAnews旨在实现克服种族/宗教/思想差异的一个世界。
您的意见 / 退订
SEAnews Messenger
SEAnewsFacebook
SEAnews eBookstore
SEAnews world circ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