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圣灵的施洗(安息)
完成第三次传道旅后,回到耶路撒冷的保罗,被绑并交给外邦人,正如先知亚迦布曾预言。不过,保罗以向皇帝上诉做借口,似乎成功地实现在罗马传教的最终目标。
在西顿港探望当地教友而接受照应
保罗的护送队在皇家兵团的百夫长犹流的率领下,上乘一艘亚大米田的船,从凯撒里亚启航。《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之外还有帖撒罗尼迦的马其顿人亚里达古也同船。第二天,船停泊在西顿港,犹流宽待保罗,准他探望当地的朋友,接受他们的照应。(使徒27:1-3)
漂到马耳他岛
来到吕迦的每拉时,换上亚历山大的船,沿着安纳托利亚半岛南岸行进到达拉西亚城附近的佳澳。再起锚沿着克里特岛南岸行进。可是出发不久,便遇到从岛上刮来的猛烈的东北风。看到一个叫高达的小岛的第二天,风浪依然猛烈,他们开始把货物抛进海里,第三天,又亲手把船上的用具也抛掉了。第十四天,为了防止水手们弃船逃生,就砍断绳索,让救生船漂走。那时,水手都觉得离陆地不远了,所以探测水深,只有二十七米左右。大家都吃饱了以后,为了要减轻船的重量,他们把麦子抛进海里。天亮的时候,水手发现了一片不认识的陆地,看见一个有沙滩的海湾,便决定尽可能在那里靠岸。虽然搁了浅,会游泳的先跳到海里游上岸。其余的人利用木板和船体的碎片游上岸。结果,全船的共有二百七十六人都安全上岸了。他们上岸后,才知道那个岛的名字叫马耳他。那个岛的首领名叫部百流,接待他们,热情款待了三天。(使徒27:4-28:7)
受到罗马信徒的迎接
三个月后,他们搭乘一艘来自亚历山大的船离开,经过西西里岛的叙拉古港以及意大利半岛南端的达利基翁后抵达半岛中部西岸的部提奥利。在那里遇见几位弟兄姊妹,应邀和他们同住了七天,然后前往罗马。住在罗马的信徒们到亚比乌和三馆迎接保罗一行。
进了罗马城后,保罗获准在卫兵的看守下自己一个人住。三天后,保罗请来当地犹太人的首领,对他们解释为了向皇帝上诉而被护送到罗马的经过。
他们则回答说:“犹太境内的同胞没有给我们写信提及你的事,也没有弟兄到这里说你的坏话。不过,我们倒很想听听你的观点,因为我们知道你们这一派的人到处受人抨击。”
从此后,他们和保罗约定了会面的日期,频频会谈。从早到晚,保罗向他们传教耶稣的道。有些人听后相信了他的话,有些人不相信。(使徒28:1-24)
上帝的救恩已经传给了外族人
他们彼此意见不一。在他们散去时,保罗说:“圣灵借以赛亚先知对你们祖先所说的话真是一点不错,祂说,‘你去告诉百姓,你们听了又听,却不明白;看了又看,却不领悟。因为这百姓心灵麻木,耳朵发背,眼睛昏花,以致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心里不明白,无法回心转意,得不到我的医治。’所以你们当知道,上帝的救恩已经传给了外族人,他们也必听。”(使徒28:25-28)
--《使徒行传》的初期版本在这里结束。但是,某些不同的版本再加上下面的3节。--
听完保罗的话后,那些犹太人就回去了,他们中间起了激烈的争论。后来,保罗租了一间房子,在那里住了整整两年,接待所有到访的人。他勇敢地传讲上帝的国,教导有关主耶稣基督的事,没有受到任何拦阻。(使徒28:29-31)
希腊习俗人与希伯来习俗人的内讧在罗马复发
在公元49年,皇帝克劳迪亚斯下令所有犹太人离开罗马。实际上,犹太人在此之前,至少有两次从罗马被驱逐。早在公元前139年,犹太人被指责传教活动太激烈,并被下令驱逐出境。后来在公元19年,皇帝提比略以同样的理由再次下令把犹太人从城市驱逐到城外。然而,当保罗抵达罗马的公元59年左右,犹太信徒的一个强大的社区似乎还在该城市内。大概,这种犹太信徒的多半是外邦人,即是,未割礼的信徒。就是说,保罗在耶路撒冷执行的
希腊习俗人与希伯来习俗人的栖所分离计划,在过去188年里,也在罗马至少三次被执行的。不过正好相反,被驱逐的不是希腊习俗人,却是希伯来习俗人。结果,正像纯粹希伯来习俗人的耶路撒冷教会的诞生,在罗马出现纯粹的希腊习俗人信徒的社区。
所以保罗似乎在这里较容易传教‘因信为义,不靠摩西律法的’耶稣的道(罗马3:28)。不过,后来犹太人返回罗马,耶路撒冷教会也派彼得为首的希伯来习俗人到罗马传教,所以保罗与耶路撒冷教会的内讧似乎再次表面化。
罗马教会大约在公元95-97年送给哥林多教会的《革利免第一书信》暗示,彼得来到罗马后,在罗马教会出现了严重的紧张局势,因为两个使徒之间发生争论。(保罗生涯和耶稣的实像)
小雅各主张的‘行信一如’是‘正中来’
如果把希腊习俗人的使徒保罗的以圣灵施洗的真实体验,基于洞山了价(807-869)禅师的
‘五位偏正’的理论而分类到第五位‘兼中到’也就是从‘普遍性(耶稣的显现)’和‘特殊性(司提凡的殉教和迫害希腊习俗信徒)’的中间到达的觉悟的话,希伯来习俗人的使徒小雅各主张的
‘行信一如’可以说从普遍性进入的觉悟,就是第三位‘正中来’。
根据曾担任过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哲学教授的张锤元先生(1907-1988),‘正中来’的意思是‘无语中有语’,就是从‘空’开语。因为‘静’不异‘空’,洞山也在‘五位功勋’里说,‘动’是从‘静’里出现。宏智正觉(1083-1159)被问,‘净与空的本质是虚,您觉得怎么样?”时,他回答,“那就是还没有感觉,也没有发一句的一刹那。” 一个人体会‘无’的那一时,他就‘顿悟’。这就是‘正中来’或说,从普遍性进入的觉悟。牛头法融(594-657)说,“意识动的那一时不异没有意识动的那一时。”
上述觉悟的理论被临济宗批评,只不过是冥想。宏智正觉的敌手大慧宗杲(1089-1163)遵奉用公案的修炼,并批评默照。宏智则批评大慧遵奉的是‘看话禅’。宏智正觉为首的曹洞宗的师家们主张“默照是开悟的基本,也最有效的办法”,从而创始默照派。从那起一百多年后,道元(1200-1253)以宏智门下的天童如净(1091-1228)为师学禅,回到日本后,创立以‘只管打坐’和‘修证一等’为基本理念的日本曹洞宗。
有一天,张教授向日本临济宗镰仓园觉寺管长朝比奈宗源老师(1891-1979)问,“您是否觉得,曹洞宗遵奉的默照是开悟的最高境界”时,他回答,“是的”并强调“照见必须正真。”所以曹洞宗的目标与临济宗的目标不异,似乎只差选泽的途径而已。
安息
《使徒行传》在最后的两节描述说;『后来,保罗租了一间房子,在那里住了整整两年,接待所有到访的人。他勇敢地传讲上帝的国,教导有关主耶稣基督的事,没有受到任何拦阻。』从而结束整个文章。保罗似乎住在罗马两年后,大概在公元60-62年之间殉教。跟据《保罗行传》,因为保罗有罗马公民权,所以向皇帝上诉后,被判决斩首,没有被磔。当时,奴隶或重犯者才被磔死。
但彼得似乎于公元64年左右在罗马被磔死。耶路撒冷教会的首领小雅各也,跟大祭司的关系恶化后,在公元62年由大祭司亚那主持的公会上被判石刑。
罗马皇帝尼禄和他的前任克劳迪亚斯帝,在保罗的上诉前,至少两次裁定有关犹太宗教问题的上诉。
在公元52年,大祭司亚拿尼亚由于把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纠纷处理得不好而被控,并被送往罗马受审,但被皇帝克劳狄斯宣告无罪。
阿格里帕二世,为了能够监视神殿境内,在前哈斯莫尼王朝时代的城堡里筑起了一道高墙时,犹太人再建起了更高的墙壁而遮断了视界。关于这个问题,阿格里帕二世和耶路撒冷的祭司阶级之间发生争论时,罗马总督波求·非斯都基于军事理由不准后者建的更高墙壁,不过允许后者向皇帝尼禄上诉,结果尼禄裁决允许后者建的更高墙壁。
包括保罗的案件,罗马皇帝对这三件上诉的裁决都似乎支持犹太教主流的立场。阿格里帕二世向罗马总督非斯都说,“这人若没有上告于该撒,就可以释放了(使徒26:32)”时,他或许考虑在罗马宫廷的这样的态度。
大多数罗马市街在公元64年发生的所谓罗马大火灾被摧毁。当时,皇帝尼禄命令以纵火的罪名处死基督徒。据说尼禄任命被称格诺西斯主义创始人,也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之一的撒玛利亚人西门• 马格斯为他的宗教顾问。此外,跟据犹太历史学家提图斯·弗拉维奥·约瑟夫斯写的《犹太战争》,皇帝尼禄的爱妻屋大维亚·萨比娜与犹太社区有亲密关系。因此,以下的传说从很久以前已存在了。就是,因为屋大维亚为了犹太人说项,只有犹太人中的基督徒受难。(日语维基)
罗马的犹太区总督和希律王室都对耶路撒冷教会,从该教会的成立之初表现慷慨的态度,甚至有时亲密的态度,但是,罗马的中央政府,基于重视维持全体犹太区的治安的观点,似乎更多考虑犹太教主流派。据说,费利克斯总督和非斯都总督都在他们的任期内致力于处理有关犹太人的罗马公民权制度化的课题。(英语维基)
看起来,享受罗马公民权的自由人会堂的成员以外,大祭司为首的公会(古犹太最高评议会兼最高法院),希律王室,以及耶路撒冷教会都似乎承认罗马的支配,并在罗马帝国支配制度下试图维持甚至扩张他们的势力。不过,由于反抗罗马支配的激进党和西卡里派受到大众的支持,急速地抬头,所以罗马和以色列之间的蜜月似乎必须结束了。
<待续>
“圣灵的施洗”是什么概念?
根据约翰福音的辩证法,
【正题】“一个人可以通过接受人子的见证而被施洗以圣灵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约翰5:24)
【反题】不过,“地上的人,不会接受从天上来的人的见证。”(约翰 3:32)
那么,一个人怎么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呢?
【合题】“如果你要接受以圣灵受洗,就回到太初与神同在的话语中(约翰1:1),从而见证神是真实的(约翰3:33),那就够了。”
法眼禅师通过回答,“你就是慧超”而把在慧超里面活生生的面目摆在他的眼前。
在这里购买
○一个世界:
您的意见 / 退订
SEAnews Twitter
SEAnews Messenger
SEAnewsFacebook
SEAnewsGoogle
SEAnews eBookstore
SEAnews eBookstore(GoogleJ)
SEAnews world circ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