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托马斯福音》中,作为让人类起回真实自己的『灵魂救世主』的耶稣的形象,由于唐代在中国兴起的禅宗信徒作为『十牛图』而具现化。 Misc雑感 vol.250626c
SEAnews Issue:from time to time
tel:65-87221054
NNNNNNNNNNNNNNN
回光返照 SEA Research, BLK 758 Yishun Street 72 #09-444 Singapore 760758
Let's turn the light inwards, illuminat the Self.
Back Page ►

禅宗与景教 (十牛图)

<幻灯片:十牛图>
在《托马斯福音》中,作为让人类起回真实自己的『灵魂救世主』的耶稣的形象,由于唐代在中国兴起的禅宗信徒作为『十牛图』而具现化。
迷失的羊的比喻

 耶稣说「天国就像是一个有百只羊的牧羊人。当最大的羊走失了,他丢下其它九十九只羊去找那一只羊,直到找到为止。在费尽辛苦之后,他对这只羊说『我爱你胜过那九十九只羊。』」(托马斯107)
一个牧羊人放牧 100 只羊,拼命寻找一只迷路的羊,而把另外 99 只羊留在后面的故事出现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作为一个寓言,揭示了上帝对迷失者的深爱。根据日文版《托马斯福音》的作者荒井献先生,在《托马斯福音》中,整个故事变成王国的隐喻。由于把比较焦点放在『牧羊人』上,所以《托马斯福音》特性的人学论化的倾向。由于迷失的羊被宣言为最大的羊,因此与《托马斯福音》第20、76和96节一样,它暗示了人应该恢复的本来的自己。『在费尽辛苦之后』暗示耶稣的受难,『我爱你胜过那九十九只羊』,这是因为它是对一百只必不可少的一只。
从《托马斯福音》整体主题,即人学论和救济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点的话,元来属于王国的本来的自己(最大的羊),已迷路并走进非本来的境界,因此『原始存在』就是『本来的自己具现者(牧羊人)』搜索并尝试找到它。在这里,所谓的本来的自己具现者似乎直接指示耶稣,不过这本质上是人一般的事。
Q 源

根据荒井献先生,与《托马斯福音》第107节的『迷失的羊』相似的插话可以看到在《马太福音》18章12-14节和《路加福音》15章4-7节里,但在《马可福音》中并不存在。所以,其来源是《Q语录》。顺便说,《Q语录》或《Q来源》是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共同看到,但在《马可福音》中却没有看到的材料。《Q来源》是到1900年前确立的假说,它是最现代的考证福音书的基础之一。
据荒井先生,《路加福音》第4节比《马太福音》第12节保留了传承的旧形式,《马太福音》第13节接近《Q语录》。《路加福音》第5-6节是路加对《Q语录》的改写。《马太福音》第14节和《路加福音》第7节都是马太和路加所编辑的句子。至于《托马斯福音》第107节,已删除了《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编辑句子,所以总得来说Q语录的原型保存得好。

灵魂救世主
如果说九十九只羊属于原始存在(王国),那么《托马斯福音》107节和《马太福音》第18章12-14节寓言的主旨看起来几乎是相同的。在《托马斯福音》里一百只羊被认为应该属于原始存在(王国),在《马太福音》中它们被认为应该属于教会社区,在这种前提下,『一比九十九更重要』的似非而是(paradox)的论点都不成立。然而,在《托马斯福音》中,『能够完成一百的一』被爱超过『缺乏一的九十九』,换句话说『一』本身并不是爱的对象。
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与《托马斯福音》一起包含在纳格·哈马迪文本(Nag Hamadi Texts)的《真理福音(Evangelium Veritats)》中的『迷失羊』的譬喻更清楚地看到。在远古时代,习惯上用左手计数到『99』,用右手则计数『一百以上』的数目。左手表示『不完整』,右手表示『完美』。因此,最后的『一』属于伟大的右手,『一百』代表父。爱任纽(Irenaeus 130-202)在他的著作《反异端(Against Heresies)》里提到瓦伦丁(Valentinus)格诺西斯主义者的马科斯派(Marcosians)主张这种解释。无论如何,《托马斯福音》在『迷失羊』的譬喻中添加了『最大的羊』的一句,并以此作为牧羊人苦难的动机,最后让耶稣自己说「我爱你胜过那九十九只羊」,从而将耶稣描绘成让人类起回真实自己的『灵魂救世主』的形象。
牧牛公案

时光流逝到中国唐朝时期,一个学僧正在厨库里忙碌。他的师父走过来问:「你在干什么?」学僧回答:「我在放牛吃草。」师父又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学僧回答:「牛到田里吃草的时候,我拉缰绳。」师父满意地点点头,说:「原来如此。」《景德传灯录》
你可能会好奇,在厨房里放牛到体是什么意思。其实,牛被称为『铁牛之机』,在禅门里,它象征着『自己本来的面目』。在这里,它指的是那些为了寻找『自己本来的面目』而修行的学僧。
厨库意为厨房兼书库,禅宗官员,包括负责寺院烹饪和供养的典座,都居住于此,管理寺院。这位学僧很可能就是一位典座,负责禅寺的看守。
由于典座负责照管云水们,所以该僧会回答:「我在放牛」。这则公案收录于《景德传灯录》,是马祖道一禅师和他的弟子石鞏慧藏之间的商量。
厨库三门

在中国唐代末期和五代十国(907-960)时期、住在广东省韶州的云门山创立一大宗派,就是云门宗的始祖的云门文偃(864-949)禅师有一天向门徒讲话并问说「人人都有光明,不过要看的话,暗昏昏看不到,什么是诸人的光明?」自己替他们回答说「厨库,三门。」并补充说「好事不如无。」
在碧岩录第八十六则收容的这个公案,云门禅师自问自答,他好像演了一人戏。现在试一试从他的去世年减去他的出生年,云门大师应该享有85岁的长寿。云门禅师显然在这个公案里表达了他在一生中所达到的悟道的全貌。
禅宗寺院当初有外山门,中门和正门,一共三个门。不过,后来,中央有大扉,这个大扉的左右各一个小扉的只一个门的寺院也出现。这个门,只有一个,却还是叫三门,就是与山门一样的意思。
当时五家七宗的总寺院有从几百到一千以上的僧人,有时可能迎接皇帝的敕使,所以厨库的事务一定极为繁忙。云门禅师刚刚出家时,大概天天为了证见诸人具有的光明而只管打坐。不过担任执事僧的时候,出家和在家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尤其创立云门宗以后,他的操劳不能相比执事僧。
十牛图

据台湾禅宗大师释圣严(1931-2009)称,他在东京立正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十牛图》的不同版本创作于宋代(960-1279),描绘了悟“本来的自己”的过程,这是禅宗修行的一系列阶段。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认为出自12世纪临济宗廓庵师远的《十牛图》,但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和石鞏慧藏的《商量》,被认为是最早以牧牛为主题的公案。
①寻牛

十牛图的第一幅《寻牛图》描绘了一位初学佛人,他相信佛陀的教诲,相信每个人都有佛性,并能证得觉悟。然而,他本人尚未体悟佛性,因此正试图通过冥想和朝拜等修行来发现真正的自我。


②见迹

第二幅画作《见迹》,修行者发现了牛的足迹,但牛却很难找到。这时,修行者对修行产生了兴趣,并更加坚定了信仰。这就是《见迹》的寓意。




③见牛

在第三幅画作《见牛》中,修行者正注视着牛尾。此前他只看到足迹,如今却看到了牛尾,并确信牛(真我)的存在。这表现为看到了清净心的面容,或者说是自我中心意识暂时消失的阶段。然而,这只是一瞥,对牛尾的一瞥。


④得牛

第四幅画作《得牛》中,行者抓住一头牛,试图用绳子控制它。行者证得佛果,却被贪嗔怨苦等世俗欲望所折磨,最终发现觉悟并非永恒。禅修与见解构成了控制牛的绳子。


⑤牧牛

第五幅《牧牛图》中,一位圣人正拉着绳索,轻松地引导着一头牛。他已证得大乘菩萨行的十一至四十果。他虽然世俗欲望少,但一直勤于修行,并不断发誓愿,如今,牛郎和牛该去的方向已然清晰。


⑥骑牛归家

在第六幅《骑牛归家图》中,牛郎吹着笛子,轻松地骑在牛背上。这相当于菩萨的初果,或菩萨行的第四十一级果位。行者无需刻意精进,只需继续修行,发愿,牛便会继续前行。行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行动。


⑦忘牛存人

在第七幅《忘牛存人》中,牛已消失,唯有行者留存。此阶段介于菩萨初果至八果之间,也介于菩萨行的第四十一果至四十七果之间。修行之初,犹如逆水而上,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但最终,游泳者会与水融为一体。行者变得毫不费力,随心所欲地修行,无需顾虑任何目标。


⑧人牛俱忘

在第八幅《人牛倶忘》中,牛和牛郎都消失了,只留下了画框的圆圈。换句话说,在第七幅画中,作为客体的牛消失了,在第八幅画中,主体也消失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没有目标,没有修行者。


⑨返本还源

第九幅《返本还源》画的是山川。初修者见山川,不识其真。已达成的修行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他回到了人间,除了执着一切皆有。不再有修行与不修行,不再有智慧与世俗的欲望。一切圆满,人人都是佛,周围环境就是佛土。


⑩入廛垂手

第十幅《入廛垂手》描绘了一位乞丐和一位大腹便便、衣衫褴褛的僧侣。乞丐象征着苦难,而僧侣则象征着修行圆满的僧侣。僧侣告别清静的深山老道,归隐尘世,为的是解脱一切众生。他远离尘世的欲望,但看到众生受苦,便心甘情愿地向所有在修行路上遇到困难的众生伸出援手。(摘自释圣严老師1992年10月22日开示)


禅宗与景教的融合

禅宗是达摩在南北朝时期(439-589)从印度带到中国,似乎与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的景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相融合,在唐朝(618-907)时期爆发性地蓬勃发展。
圣托马斯东方传教

顺便提一句,东方亚述教会(叙利亚教会)首任大主教的十二使徒之一的圣托马斯,据说在耶稣升天两年后,即公元35年左右前往亚述,接着前往印度传教,建造了七座教堂,并于公元62年离开前往中国北京。亚述东方教会在中国被称为“景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耶稣会(Jesuits: Society of Jesus)于17世纪在西安发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这景教碑上写于公元635年阿罗本(Abraham)率领21名景教徒前往中国,与唐朝皇帝太宗会面,并奉献圣经的中文译本,同时正式被应许在中国内传教。但是,这只是官方记录,看来景教徒在那之前一直在中国传教。


继体钦明朝与景教

然而,早在公元197年,即神武天皇之后的第十四代天皇仲哀天皇八年,中亚基督教国家弓月的功满王便率领家臣来日。《日本书纪》记载:“是年,弓月王从百济而来。”之后,在第十五代天皇应神天皇时期,又记载了功满王之子率领18,670人来日。这被认为是信奉被称景教的基督教信徒的秦氏大规模移居日本的起源。
秦氏族长秦河胜是圣德太子的亲密助手,不仅为防洪和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为大和朝廷的宗教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
顺便说,第26代继体天皇有3个儿子,分别是安闲天皇、宣化天皇和钦明天皇。据室町时代初期编撰的《本朝皇胤绍运录》记载,安闲天皇有一个儿子,名叫豊彦王子,据说与秦河胜是同一个人。如果是这样的话,継体天皇也是来自朝鲜的秦始皇的后裔,也是景教派基督教徒秦氏的成员。
『灵魂救世主』的精髓

早在罗马帝国正式承认基督教之前,景教将耶稣作为『灵魂救世主』的形象传入东方世界,便在宗教界,尤其是禅宗佛教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构成禅宗教义基石的十牛图,可谓是这一形象的精髓。


- 禅宗与景教≪托马斯福音≫与现成公案[5]俱胝竖指○迷失的羊 -
在这里购买
“圣灵的施洗”是什么概念?

根据约翰福音的辩证法,
【正题】“一个人可以通过接受人子的见证而被施洗以圣灵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约翰5:24)
【反题】不过,“地上的人,不会接受从天上来的人的见证。”(约翰 3:32)
那么,一个人怎么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呢?
【合题】“如果你要接受以圣灵受洗,就回到太初与神同在的话语中(约翰1:1),从而见证神是真实的(约翰3:33),那就够了。”
法眼禅师通过回答,“你就是慧超”而把在慧超里面活生生的面目摆在他的眼前。
在这里购买
在这里购买




○一个世界:
SEAnews旨在实现克服种族/宗教/思想差异的一个世界。 SEAnews旨在实现克服种族/宗教/思想差异的一个世界。

您的意见 / 退订



width="200" border="0">


SEAnews Messenger


SEAnewsFacebook


SEAnews eBookstore


SEAnews world circulation


[Your Comments / Unsubscribe]/[您的意见/退订]/[ご意見/配信停止]
Please do not directly reply to the e-mail address which is used for delivering the newsletter.
请别用递送新闻的邮件地址而直接回信。
メールをお届けした送信専用アドレスには返信しないで下さい。
SEAnews 掲載記事の無断転載を禁じます。すべての内容は日本の著作権法並びに国際条約により保護されています。
Copyright 2003 SEA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No reproduction or republication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